辽宁营口:润物无声处 文明自成风-中国文明网

辽宁营口:润物无声处 文明自成风

发表时间:2025-09-11 来源:中国文明网
字体:
打印:

  润物无声处,文明自成风。在辽宁省营口市,草木葳蕤,万物竞秀。街道两旁,免费停车位整齐划一;十字路口,“志愿红”与往来行人相映成景;街角公园,人们在绿荫下闲话家常;背街小巷,路灯照亮了夜归人的路……这座新晋全国文明城市,在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结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,号召全市上下以归零心态再出发,开启品质跃升、全域创建的全新实践,迈上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的新征途。

  营口市城市一角。营口市委宣传部供图

  由短期创建向长期涵养转变

  文明,是城市之魂。营口市旗帜鲜明地提出,要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,把各县区、各部门积极性调动起来,把群众广泛发动起来,上下一条心、共下一盘棋,不搞一阵风式的运动,要久久为功,以细水长流的文明浸润创建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。

  文明创建,重在顶层设计。营口市成立由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任总指挥、14位副市级干部任工作组组长、74 名党政“一把手”为成员的指挥部,9666名包保干部下沉社区,38.5万志愿者全情奉献,带动全城人共同参与。

  文明创建,重在以制度化推动常态化。营口市出台《营口市民文明行为促进条例》,颁布9项城市管理法规,建立常态化巡查、无感化抽查等“十查”机制,形成一套科学完备、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,以制度化、规范化和常态化,让创建过程无感无扰,创建成果有感有获,于“有无”之间尽显城市治理智慧,汇聚起一城人、一件事、一条心、一起拼、一定赢的澎湃之力,开启一场静水流深、润物无声的文明变革。

  城市治理的智慧,体现在对“颜值”与“气质”的并重雕琢。营口市通过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,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,群众对文明创建越来越认同,从“袖手看”到“拍手赞”再到“动手干”,成为文明有礼的一员。

  营口市小区房屋整洁干净。辽宁文明网供图

  从环境塑形向气质铸魂转变

  欲建文明城,先育文明人。营口市从宣传引导、实践养成、文化浸润三个维度,将建城、治城和育人、树人结合起来,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肌理。

  以柔性劝导替代生硬说教,创作文明城市主题歌《只为你美丽》,全民共唱“幸福的家园,有我也有你”的主旋律。开设“马路学堂”,采取“安全宣传+警示教育+违法查处”的方式,把文明交通观念根植人心。开展“烟头不落地 营口更美丽”活动,在公共场所设立吸烟亭、吸烟柱,让烟头“有去处”。由文明单位、爱心企业提供奖品,设立兑换点,为烟头“找出路”。采取“扔1捡10”措施,为烟头不落地“找办法”,在政府小投入、企业作奉献、社会齐参与、市民得实惠中,推动城市文明提升。

  群众在哪儿,实践阵地就延伸到哪儿,实践活动就开展到哪儿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全覆盖基础上,在银行网点、加油站、窗口单位等地延伸设立217个文明实践点、583 个“雷锋驿站”、2条实践街、1条实践带,让实践活动全时在线,文明新风全域覆盖。

  一座城的动人底色,莫过于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眷恋不舍,让外地人跨越山海欣然奔赴。“辽河之夏”文化艺术季、微醺音乐会、“福韵营口 水幕楞严”盛夏活动月、鲅鱼圈广场文化月……惠民演出精彩不断,城市文明在多彩文化滋养下,开始从环境塑形向气质铸魂转变。

  鲅鱼圈区志愿者手绘文化墙。辽宁文明网供图

  从城区推进向全域融合转变

  以凡人微光,聚时代星河。营口市充分发掘河海文化、雷锋文化、诚信文化内涵,推动全社会择善而从、积善成德、明德惟馨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。

 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郭旗毅然扛下父辈2000万元欠债,从零起步用7年时间还清欠款;“中国好人”王洪安默默坚守我国最北端灯塔22年,守护渤海湾畔港泰船安。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人,“中国好人”26人……从一树参天到万木竞秀,从“一束光”到“一片亮”,一颗颗文明的种子,在润物无声中茁壮生长,道德楷模、身边好人竞相涌现。

  一城文明风,满目幸福景。人与城的双向奔赴,是再出发的最强动力。营口市上下闻令而动,每个角落发生着超越昨天、超越数据、超越目力所及的喜人之变。“文明的人”“文明的城”和“清新的蓝”“怡人的绿”一样,成为这座河海之城耀眼的城市名片。

  供稿:辽宁省文明办 辽宁文明网

【责任编辑:姜丽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