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青云山民俗游乐园的万卷楼非遗空间里,一群中学生正屏息凝神,指尖翻飞间,一张张红纸蜕变为栩栩如生的“安丘剪纸”;世界风筝公园酒文化博物馆内,少年们躬身实践古法酿造的“翻醅”工艺……这些生动场景,正是安丘市以研学为纽带,串联文化、生态与产业资源,打造“行走课堂”的缩影。
近年来,安丘市立足“文化厚土、生态绿脉、产业特色”三位一体优势,以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为根本,以全域资源整合为基,以机制创新为要,全力锻造“学游安丘”研学品牌,推动文化传承、旅游升级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,实现“游有所学、行有所悟、研有所得”。
学生们体验安丘剪纸。 山东省文明办供图
深挖资源禀赋,构建多元研学矩阵
系统梳理域内文化旅游资源禀赋,构建“主题引领、集群发展、差异布局”的研学基地网络。依托4A级景区青云山民俗游乐园,打造筠石园、万卷楼、渠风堂三大非遗研学空间,引入国家级非遗孙膑拳、省级非遗安丘泥人、市级剪纸与面塑等10余个项目,形成“探索非遗魅力,传承文化瑰宝”主题矩阵。通过非遗传承人驻点授课、手作工坊体验等形式,年接待师生超1万人次。串联半亩山塘、城顶山公冶长书院、柘乡金水谷等节点,沿“齐鲁天路”开发非遗寻根、革命足迹、生态探秘等5条主题线路,年吸引研学团队超百批次。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基地1处、省市级基地11处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5处,形成非遗传承、产业科普、革命教育、自然探索四维覆盖的研学基地体系。
学生们在手作工坊体验。山东省文明办供图
聚焦内涵建设,开发优质研学课程
突破传统研学模式,以课程研发为核心,构建“可动手、能沉浸、有感悟”的实践场景。在青云山非遗空间,学生通过捏土塑形、剪红成花等30余项手作体验感悟匠心;公冶长书院创新推出“沉浸式古风研学”,学生身着汉服行拜师礼、诵《论语》、演礼乐,年接待量达2000人次;管宁书院结合汉阙建筑与儒家典故,开发“君子六艺”实景课程,通过射箭、御车等实践深化文化理解。世界风筝公园将百年酒窖改造为生物实验室,学生记录发酵温度曲线、设计酒标文创,完成《传统酿造技艺科学化研究》实践报告;正大鸡蛋探索馆开设蛋雕非遗与生命科学融合课程,吸引近万亲子家庭参与。小学侧重趣味手作,初中强化文化思辨,实现“一基地多课程、一线路多学段”精准适配。
学生们参与“沉浸式古风研学”。山东省文明办供图
强化机制创新,筑牢安全发展根基
以制度创新为核心,建立“全链条规范、精细化管理、透明化评估”的质量保障体系。教体局牵头成立“研学实践教育领导小组”和“研学实践教育指导中心”,统筹协调全市研学旅行工作。出台《安丘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实施方案》,明确三方职责清单,建立“学校点单—基地申报—专家评估”动态管理机制。组建含教育专家、非遗传承人等的专家评审团,对基地课程实施“内容审核+实地考察”双把关。
未来,安丘市将持续深化“学游安丘”品牌建设,以特色资源铸魂、以创新课程塑形、以长效机制护航,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研学教育高地,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更丰富的实践课堂。
供稿:山东省文明办